個體崛起時代
傳統的工業時代,大規模生產使得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落實到組織,但在信息化時代的生產追求的不是大批量可復制,而更多是小而美、個性化,作為個體的庇護所和集體安全感源地的組織存在本身也將模糊化。在組織褪去存在感的同時,個體被解放,個體的力量崛起,個人的價值重新被重視。所謂的”組織下沉“也意味著人與組織的關系由嵌套變為交融,個體游離于甚至脫離組織,舞臺交給個人,特別是個性化的人(如主播、網紅)雖然無法做大絕對的不可替代,但相對的不可替代性必然比同質化的群體要高。
定位與自我呈現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將社會機構比作一個舞臺, 個體的社會行為就是表演,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按一定的程序扮演自己的多種角色,試圖通過言語、姿態等表現控制自己留給他人的印象。表演者希望通過自己與舞臺設置間有高度一致性的表演,與觀眾產生內在認同,告訴觀眾表演者的社會身份、禮儀狀態和他在表演中的互動角色,期待目標觀眾認真對待自己在表演中建立的印象,希望觀眾相信:他們眼前的這個角色確實具有他要扮演的那個角色本身具有的品行。唯其如此,他的表演才是圓滿的。[1]
社會是一個舞臺,個體崛起于社會舞臺上,要有一種把個人當作產品來營銷的觀念,自我營銷的最終目標是塑造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有獨特社會需求的自己,營銷自己、展示自我、傳遞價值。[2]
第一,展示自己的獨特性、稀缺性,塑造個人品牌。從自己的優勢出發來確定自身的個人品牌定位,為個人塑造某一獨特形象。
第二,自己對自己的營銷。關注社交媒體平臺的用戶特征,深入洞察其特征及需求喜好是進行精準定位的重要前提,同時采取制造熱點話題,不斷強化形象或定位。
第三,把握傳播規律,注重以自己為意見領袖、以關注者為成員的社群的構建。通過構建社群,采用共同的儀式來強化群成員間的認同感。
底層法則:一萬小時定律
“君子善假于物”,個體崛起時代的定位與自我營銷本身就是一個戰略布局的行為,但是真正能夠讓自我崛起的還是實力與能力,實力與能力又與持之以恒的積累有關。
提出一萬小時定律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研究中發現的捷克和加拿大國家隊“年齡分組日”現象也與訓練有關:出生時間相對比同齡人晚的天才們在8歲的時候沒有被選入全明星隊,原因是他們太小了,因此他們得不到強化訓練。得不到強化訓練,他們就很難達到10000小時的訓練時間,從而無法在職業青年隊選拔的時候入圍。沒有10000小時的訓練作為基礎,他們根本不能掌握進入頂級球隊所需的足夠技能[3]。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結論是:第一,根本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即,花比別人少的時間就能達到比別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勞苦命”——即,一個人的努力程度比別人高卻無法比別人更優秀。
心理學家迪恩·西蒙頓曾研究過很多成功人物,尋找他們成功的秘密,他最后得到的結論是這些人成功都是用數量確保質量。[4]
莫扎特這位6歲就開始作曲的音樂神童,實際上是“大器晚成”,因為他經歷了整整20年作曲生涯,才創作出了最偉大的作品。即便是莫扎特—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如果沒有10000小時的訓練也無法實現事業上的騰飛。
人生猶如賽馬,問題是人生不只是有一匹馬,你是一匹馬,更重的是,你是自己的騎馬人,你永遠擁有選擇的權利,不要在這雜亂的賽馬場丟失了靈魂。[5]
Reference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62632/
[2]
杰克·特勞特(Jack Trout) / 阿爾·里斯(AL Ries):《定位: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421787/
[3]
[美]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88489/
[4]
人生有四種好運,如何提高自己的運氣?:https://new.qq.com/rain/a/20220615A0CJS000
[5]
[美] 特勞特 / [澳大利亞] 里斯:《人生猶如賽馬:營銷大師教你如何推銷自己》: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