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作為一個人感受、理解、運用、表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以及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關系的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把情商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1]:
一是自我認知,即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情感和動機,以及它們對于別人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二是自我約束,即控制和轉移破壞性的情緒或沖動。
三是激勵要求,即為了一些超越回報和地位的原因而努力工作的激情,充滿活力和有決心追求目標的傾向。
四是同理心,即理解人們的脾氣秉性,根據人們的情緒反應采取對策的技能。
五是社交能力,即善于建立和管理關系網絡,能夠找到共同的立場,建立親密的關系。
這五種能力可以歸類為:認識自己、管理自己、激勵自己、認識別人、管理別人。因此,關于情商的一系列復雜問題,可以看到四個面向:把別人當自己,把自己當別人,把別人當別人,把自己當自己。
把別人當自己:感受而非理解
高情商的人有一種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立場,說話做事會顧及他人的感受。這就是情商中“把別人當自己”的一面。
憑借經驗去理解別人,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只是一種初級感受。同情心并沒有體會到和別人一樣的感受。甚至,部分人會以一種過來人的心態來居高臨下評判、指點別人的言行。真正高情商的人,“把別人當自己”是要感受而非理解,感同身受才有可能起身幫助他人。
斯密有關道德情操的根源也是人的感同身受,“處于對他人幸福的關心,我們形成正義和仁慈的美德,處于對自身幸福的關心,我們懷有謹慎的美德。謹慎讓我們自我克制,從而免受傷害和痛苦,而正義和仁慈讓我們為他人某得幸福?!币驗檎桥c潛在受害者——比如遭受痛苦、威脅或者貧困的人——感同身受,愿意與之分擔困苦,才促使人們行動起來幫助他們。
把自己當別人:同理心
人我有別,但人與人之間擁有共情和共通的可能性。在每時每刻,在人類的身體中都持續存在著一種“體驗的流動”。一個人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用它當做一種參照物,來搞清楚他現在所經歷的到底意味著什么[2]。
人本主義創始人卡爾·羅杰斯同樣提出,共情能力,或移情能力,一種能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你放下你為自己握緊的觀點和價值觀,為了不帶偏見地進入他的世界。這代表著你放下你自己,把自己當別人。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同理心的最高水平出現在童年期后期,在這個階段,兒童能夠超越當下的情景來理解困擾,并認識到他人的生活狀況或狀態也許是其長期困擾的根源。此時他們可以感受到整個群體的困苦,比如窮人、受壓迫的人以及被遺棄的人。這種理解到了成年期會演變成以希望減少貧困和不公正為核心的道德信念。
把別人當別人:邊界感
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梢驗楦髯陨砩隙奸L著刺,于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刺猬效應”。嬰兒5個月大可以清晰地以皮膚包裹的自己區分出“自我”和“他人”的關系,從而建立起物理性的邊界概念?!段迨锾一▔]》中,李雪琴和郭麒麟默契地說出了“我不來麻煩你,但請你也不要來麻煩我”的共事心理。懂得“把別人當別人”的邊界感,堅守自己的邊界,尊重他人的邊界,遠而不疏、疏而不離、近而不入,讓自己舒服,也需要讓他人舒服。
把自己當自己:自己愛自己
弗洛伊德指出如果一個人有愛的能力, 那么他會愛他人, 也更會愛自己, 愛自己與愛他人是不可分割的。自己愛自己,就是對自我的重視,就是對自己的需要、欲求以及實現的關心。真正的自愛既是對處于社會關系中自我的愛,同時又是建立在人格獨立、個性自由基礎上的自我的愛。
有傳卓別林晚年寫過一首詩,《當我真正愛自己》: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明白,我的思慮讓我變得貧乏和病態,但當我喚起了心靈的力量,理智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伙伴,這種組合我稱之為,“心的智慧”。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問題,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這就是“生命”。
Reference
丹尼爾·戈爾曼:《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361192/
[2]
卡爾·羅杰斯: 共情(Empathy)是什么?:https://mp.weixin.qq.com/s/vKSiOX6oJmJ_88-RcjUt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