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的困境
個人在工業化時代更多的是一個螺絲釘,成為工具人就是螺絲釘的結果。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進步的未來,機器人不僅可代替單一、重復性的工作,也將替代更加精細化、更加智能化的工作。實際上,從長遠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崗位上的人是絕對不可替代的的。尤瓦爾·赫拉利指出未來的技術將加劇人類的兩極分化,少部分人會成為智神,而其他大部分人則淪為無用階層,那一部分同質化的人將會淪為無用階層。
與傳統的集體化生產組織的要求相反,在信息化時代的生產追求的不是大批量可復制,而更多是小而美、個性化,作為個體的庇護所和集體安全感源地的組織存在本身也將模糊化。人與組織的關系由嵌套變為交融,個體游離于甚至脫離組織,產生了眾多的不斷流動的“零散的個體”。
在個體化時代,個體的出路在哪里?
個體出路的三個關鍵詞
在《風險社會》貝克認為”個體化“有三個層面:在支配、扶持等傳統背景方面,脫離由歷史賦予的社會形式與社會義務(“解放的維度”);在實踐知識、信仰和指導規范方面,喪失傳統的安全感(“祛魅的維度”);以及—相反的字面含義—一種新的社會約束(“控制或再整合的維度”)[1]。
這三個維度分別代表了解放、祛魅和重新整合三個關鍵詞,可以作為個體化時代個體出路的啟發:
一是解放與自我選擇。個人從歷史規定的傳統社會形式與義務中脫離,必須清楚自己是行動的中心,尋找真實自我的同時會通過反思性思考探尋自我實現的道路,自己加工人生,自己規劃人生,自己生產人生。
“從標準人生向選擇性人生”,“為自己而活”也意味著風險自擔,以興趣愛好作為選擇的基點,根據自我意愿選擇工作及相應的生活方式,此時,生產勞動的意義不僅與“生存”相連,更與自我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理解融為一體。
二是去魅與自我發展。社會成員與實踐知識、信仰和指導規則相關的傳統安全感的喪失,個體化意味著標準化人生、參照圖式和角色模式的崩潰。
個體如今必須部分地為自身提供規范或指導方針,通過自己的行動把它們引入自己的人生中來。這意味著人生具有了“自反性”,必須煉就持續自我生產的人生。相較于專業知識,更要鍛造自己的能力,一種可以鑲嵌于不同構件的”橡皮泥“能力。
三是重新整合與自我品牌。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重新進入一種新形式的社會義務,建構自我,重新建立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在個體崛起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機會會給到個體,原本的與組織緊密捆綁的公司雇員身份也將松開。從組織中可有可無的“一塊磚”轉變為具有主體地位的組織合作者身份,依賴的是個人能力的積累和品牌的打造。[2]
整合資源與打造品牌是發掘個體價值的關鍵。個體品牌打造的前提是本身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除此之外,具備影響力,能夠吸引社會關注度,且懂得轉化影響力,將自身作為鏈接資源的中心,通過多方位的合作,并創造價值。
Reference
[德] 烏爾里?!へ惪耍猴L險社會: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85805/
[2]
水木然:《個體崛起:未來生存法則》: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599968/